飘飘白云

所读,所看,所思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 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

  1. 本笔记结合《学问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第七版第十版萧秋水PPT形式的笔记摘要,以及《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整理而成,在此对以上作者表示感谢。

  2. 关于《学问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的版本选择。
    个人推荐第十版,翻译尚可,内容更完善。


为什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获取真相

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需要从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中获取真相:

* 电视上说
* 报纸上说
* 书籍上说
* 专家们说
* 网络上说
* 亲友们说
* ......

培养会独立思考的公民

中国要真正进入现代文明,必须培养合格的公民。

* 群众:依赖权威和力量解决问题
    * 盲目听从时是顺民;
    * 盲目反对时是刁民;
    * 被煽动时是暴民。

* 合格公民:依据理性和程序解决问题
    * 知道在何时何地提出问题?
    * 知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 知道提出批判性问题是维权必需能力。

只有公众都能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民主制度实行起来才会更加顺利。

* 我们不能头脑空空由人摆布。
* 我们不能总像愤青一样活着。
* 我们不能依赖别人思想生存。
* 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审慎地运用逻辑推理去评估一个论述的质量。

主要涵盖如下方面:

* 具有提出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 具有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 具有积极主动地提出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对自己所耳闻目睹的一切系统地进行评判。

两种思维方式

* 海绵式思维:
    * 对所接触到的信息深信不疑,而不进行评判与取舍,一古脑被动地接收;
    * 强调单纯地获取知识结果。

* 淘金式思维:
    * 带着问题与态度来评判所接触到的信息;
    * 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以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 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
        * 别人的说法哪些地方可能有问题?
        * 我对别人的说法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
        * 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两种批判性思维

我们作的每一个判断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和文化的习惯。通常我们对这些已有的观点怀有感情,如果我们不对外部怪异甚至危险的观点保持开放心态,就无法吸取或采纳外部观点从而改善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 弱势批判性思维
    * 用批判性思维来维护自己既有的观念。
    * 目的: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 效果:摧毁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性的一面,阻碍了进步提升的可能。
    * 心理状态:思想封闭。

* 强势批判性思维
    * 用批评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观念,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 目的:正确评估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 效果:使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盲从他人,还可能更加坚定既有的观点。
    * 心理状态:思想开放。

价值观

价值观的重要性:

* 价值观决定人与之间的互动;
* 党同伐异,价值观决定你的朋友圈。

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主要价值观:

* 自主性(若没有自主性,你都能够接受别人替你思考,还谈什么批判性?)
* 好奇心(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而且是关键问题)
* 谦恭有礼(没有人是百科全书,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欠缺)
* 以理服人(对事不对人)

批判性思维提问大纲

批判性思维关键问题一览表: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4.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5. 推理有没有谬误?
6. 证据可信么?
7. 有没有替代性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没有遗漏关键信息?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基本要素

断言/陈述

断言是表达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或真或假。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是检查或评估断言及其各断言之间的关系。

示例: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论题

论题是因探究问题而提出的断言。
批判性思维主要关注那些被论据支持或反驳的论题。

前提

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断言。

结论

被前提支持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

论证/推理

论证是由断言按一定结构形成的两部分(前提和结论),前提为结论的真提供理由。
形式:因为A,所以B。B代表结论,A代表支持结论的前提。

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断言为真。论证步骤如下:

1. 首先找出结论;
2. 其次找出为支持结论而陈述的种种理由,即找出前提;
3. 最后辨别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评估

论证/推理的过程是逻辑的,就可能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无论是结论存在失误还是理由存在失误,都会影响对论证的评估。

评估方法:判断前提的真假及其推理过程是否合理。
评估标准:

* 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真;
* 前提与结论必须相关:即前提为真能够证明或支持结论为真。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在对某个推理进行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他的推理是什么,这第一步就是找出论题和结论。

论题

会话或讨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

有两类论题:

* 描述性论题
    * 针对有关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而提出的问题。
    * 是什么?答案往往要求精确。

* 规定性论题
    * 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而提出的问题。
    * 应该是什么?答案是说明性的,且见解会多元。

结论

结论就是信息传递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好的论证的基本结构是:因为A,所以B。B代表结论,A代表支持结论的理由。

在找出结论之前我们无法做出批判性评价!

* 理性判断
    * 结论是一种需要其他观点支持的观点,没有理由支持的观点不是结论。
    * 结论值得批判。
    * 示例:房价当然会跌,不然中央会采取措施!(前半句是结论,后半句是理由。)

* 非理性判断
    * 没有理由支持的言论仅仅是观点,而不是结论。
    * 观点不值得批判。
    * 示例:房价当然会跌,不跌怎么行!(两句都是观点,没有提供理由。)

2. 理由是什么?

理由包括信念、论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是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一个特定结论的解释。

在确定理由之前我们无法对一个结论的质量进行评价。

* 理性思考者:用充分恰当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对事不对人)。

* 非理性的人:用猜疑假设污蔑来证明别人的无理(对人不对事)。
    示例:
        * 楼主是脑残!
        * 楼主,你是中国人吗?
        * 此人在装B!

3. 哪些词句有歧义?

找出歧义词语

在决定赞同或反对某个观点之前,首先要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否则就由可能曲解或误解作者的观点。因此首先要找出有歧义的关键词句,明确它们在其上下文中的含义。

示例:

* 断言:没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
* 歧义:“普世价值观”的定义是什么?

* 断言:大学教育质量普遍下降了。
* 歧义:“教育质量”是之哪些方面?

歧义的种类:

* 语义歧义:表达断言的语句中罕有歧义的词语或短句;
* 组合歧义:不能明确一个词语是指群体还是群体中的个别成员;
    * 合成谬误:从群体的每个成员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也具有该特征;
    * 分解谬误:从群体具有某特征推导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也具有该特征。 
* 语法歧义: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做两种以上的解释;
* 指代歧义:一个代词所指代的事物或对象不明;
* 抽象:抽象的表达无法界定词语所指代的具体范围。

去哪里找歧义词语?

* 在论题中找关键词; 
* 在理由和结论中找重要的词语;
* 注意抽象词语;
* 扮演反串角色来判断其他人对关键词一的不同定义。

时刻做好心理准备

时刻留意歧义的影响,要养成三个习惯:

* 避免假设和作者观点相同,养成“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的提问习惯;
* 避免认为词语只有单一的、明显的含义,养成“这些词句是否还有不同的含义?”的提问习惯;
* 注意修辞的影响,修辞手法通常会悄然无声地影响我们的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态度。

常见修辞手法

委婉语和粗直语

* 定义:
    * 委婉语:使用能引起正面联想的词语来淡化负面影响,如:用褒义词或中性词。
    * 粗直语:使用能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来强化负面影响,如:用贬义词或中心词。
* 效果:往往带有欺骗性或暗含欺骗性。

修辞性类比、定义或解释

* 修辞性定义: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激发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 示例:将”堕胎“定义为”谋杀未出生的孩子“ 
* 修辞性解释:貌似解释的修辞技巧。
    * 示例:他因缺乏勇气而输了比赛。 VS 他因过于谨慎而输了比赛。   

刻板印象

* 定义:没有正当理由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 示例:自由分子 / 右翼分子 / 女人感性,男人理性。

暗示

* 定义: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
* 示例:在不少方面,她时称职的。

贬抑

* 定义:降低事物的重要性。
* 示例:贬抑最常见的词语是“只不过是”,“所谓的”,“仅仅”。 

嘲笑/讽刺

夸张

谁在利用歧义

广告商:利用歧义让你误会。

* 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 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政客:利用歧义诱发情感。

* 坚持主流价值观
* 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
* 不要走邪路
* 少数西方敌对势力
* 有关部门

4.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要理解一个论证,就要知道信息传递者没有明确表述的信念,这些信念支持外显的推理。

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信息传递者所认同的信念,而这类信念却并没有明确表述出来,需要批判性思维者自己去找出来。这些隐形的信念是信息传递者承认的假设,在推理结构中,他们是重要的环节,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

理由 + 假设 = 结论。

这些假设的特点是:

1. 隐藏的或没有清楚表述的(在多数情况下);
2. 作者承认;
3. 影响对结论的判断;
4. 具有潜在的欺骗性。

去哪里找假设?

* 寻找理由所需要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理由才能支持结论(这叫连接假设);
* 寻找能证明理由真实性的假设。

示例:

* 断言: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强力打压高房价。高房价不仅损害穷人的利益,也损害房屋投资者的潜在利益。  
* 分析:
    * 理由:高房价不仅损害穷人的利益,也损害房屋投资者的潜在利益,
    * 价值观假设:当群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政府可以用看得见的手干涉市场;
    * 结论:政府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强力打压高房价。

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是人们认为值得为之努力、却没有明确表述的观念。这些观念为行为设定了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行为的质量。

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价值观假设是一种内隐的偏向,它代表着某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即具有某种价值观倾向或偏好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 忠诚 VS 诚实:你是否把同学逃学事情告诉班主任?
* 新闻自由 VS 社会秩序:你是否认为公开报道群体性事件不明智?
* 竞争 VS 合作:你是否认为给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有违公平?
* 理性 VS 感性:你认为婚姻建立在爱情还是面包上?
* 保守 VS 激进:你是否同意同性婚姻也应该得到祝福?
* 公平 VS 效率:为提高经济效率是否可以牺牲部分人利益?

示例: 个人是否应该给与乞丐以物质上的帮助?
以下价值观冲突可能影响一个人帮助乞丐的意愿:

* 个人责任 VS 公共责任
* 竞争 VS 合作
* 效率 VS 社会稳定

关于价值观的一些常识:

*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多维的,你并非只有一种价值观
*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价值观认同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
* 在不同情境中你的价值观可能有不同的偏向
* 不同思想的人对同样的话题往往设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假设

去哪里找价值观假设?

* 检查信息传递者的背景;
* 结论是确定价值观假设的线索:为什么那些作为理由呈现的结果看起来如此令人满意?
* 扮演反串角色:持相反立场的人关心什么?
* 寻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 VS 集体。

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在被说服之前,会要求辩论者能提供一些解释来说明:

* 为什么我应该接受隐含在论据中的你的价值观假设。
* 也许这次讨论我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的价值观 … …
* 也许下次讨论我不支持你的价值观,但我支持你的观点 … …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的为阐明的观念。它是理由与结论之间的联结,如果这一联结有缺陷,那么,理由就不一定能推导出那个结论。

识别描述性假设容许你判定理由是否导致了结论。

去哪里找描述性假设?

* 思考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差距:
    * 你是怎样从理由中得出结论的?
    * 如果理由是真,还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来?
* 寻找支持理由的观点:理由的合理性依赖于人们对那些想当然的观点的认可程度。
这些想当然的观点是描述性假设。
    示例:
        * 结论:我们需要提高花在艾滋病教育上的经费。
        * 理由:如果我们这么做,将大大减少艾滋病患者的数量。
        * 描述性假设:
            1. 这些钱的花费方式是有效的,即受众为没有接受过艾滋病教育的高危人群;
            2. 这些人愿意并且能够接受这些教育信息。
* 把自己当作演讲者,试想自己为结论辩护;
* 扮演反串角色;
* 考虑支持结论最具优势的理由;
* 避免使用不完全确定的原因作为假设。

示例:

* 断言:你会从李教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
* 理由:他的学生都称赞他的报告。
* 描述性假设:
    1. 学生称赞性评价是从一个报告中学到多少东西的良好指标;
    2. 学到很多东西意味着从报告中获取了一些材料。
* 结论:你会从李教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定义假设:确定某个包含多种含义的词在一个具体情境中使用的时什么含义。如上例中“学到很多东西”被定义为“从报告中获取了一些资料”,而不是“发展思维技能”。

5. 推理中有没有谬误?

现在的焦点放在评价上。即根据提供的理由,评判结论的可接受性。这个评判过程首先是要检查推理是否合理,即是否采用了有问题的假设或者运用“骗术”蒙混过关。推理谬误就是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

三个常见的谬误:

1. 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理由;
2. 通过是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并不相干来转移我们的视线;
3. 使用待评价的结论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去哪里找推理谬误?

* 考虑与结论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信息传递者提供的理由比较;
* 判定理由是否阐明了一个确切的、具体的优势或者不足,若不是,则需要谨慎对待;
* 找出必要的假设:如果理由为真,要相信什么采纳在逻辑上支持结论呢?是否要相信理由是真实的呢?
* 这些假设有意义么?
* 留意修辞手法,剔除感情用语。

人身攻击

定义:不阐述原因而直接攻击或侮辱其人。

示例:

* 当官就没有不贪的,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改变?
* 他就是一个骗子,你怎么能相信他说的话?
* 此人是拿钱的五毛,你怎么能支持他的观点呢?

滑坡推理

定义:假设如果某事发生,则会引发相关的一连串事情。

示例:

* 如果我们同意开放负面新闻报道,那么报纸上一定都是负面消息,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 如何政府允许游行示威,那么国家就会乱。

妄求完美

如果某方法不能彻底解决某问题,就不采用此方法。

示例:

* 假如你的软件还存在 BUG,你就不应该推向市场。
* 我们不应该允许给妓女发放避孕套,因为这是鼓励卖淫。

移花接木

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

示例:

* 我们支持车船税,因为民意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未必是我们)一致赞成征收车船税。

诉诸公众

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示例:

* 群众支持对贪官要判处死刑,所以贪官要判处死刑。
* 小三该纳入刑罚,因为对已婚妇女的调查她们都支持立法处罚。

诉诸权威

通过引入在某个问题上可疑的权威来支持结论,通常是A领域权威对B领域观点。

示例:

* 专家表示官员公开财产操作上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 专家表示白酒都含有塑化剂,适当饮用无害。

诉诸情感

利用调动感情的词汇,激发情感共鸣替代理性判断。

示例:

* 拿了房地产商钱的专家总是鼓吹有利他们的政策。
* 砸光小日本的车,让小日本经济彻底垮掉!

砍稻草人

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示例:

* 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 上帝并不能如科学一样解释世界,所以你不应该信仰上帝。

虚假的两难困境

制造虚假的两难困境,非此即彼,其实还有更多选择。

示例:

* 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否则我们找不到好工作。
* 在通货膨胀的今天,理财的两种最佳选择一是股票,二是房产。

乱扣帽子/乱贴标签

抛出恶意或负面的词汇引导你对事物的评判。

示例:

* 你妈妈为什么最近脾气不好?她现在肯定是更年期了。
* 她为什么喜欢和政府过不去,到处上访?她有神经病。

一厢情愿

因为我希望这样,所以就是这样。

示例:

* 我准备考公务员,这样我就能过上稳定的生活了。
* 不可能是今天考试,我还没有开始复习呢!

光环效应

使用模糊、情绪化美德词汇让我们不经仔细思考就接受观点。

示例:

* 这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为革命工作付出一辈子心血,他的卓越业绩、崇高品德、光辉人格,
深深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他的遗志呢?
* 这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士,她有决心,信心和勇气,支持儿童事业和环境保护,
为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为公正、爱、和平等投票。

循环论证

把结论换个说法当成理由,即在论证中变结论为理由。

示例:

* 经济发展会推动股票上涨,因为在经济发展地区,股票都在上涨。
* 我爱牛人们精辟观点,因为网络牛人观点犀利,不正值得信赖吗?

转移话题

提出一个不相干话题转移是读者的注意力离开原来的论题。

示例:

*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讨论日本的政治体制比我们的好,看看最近20年发展就知道了,
我们前进,他们衰退。
* 母亲:我不是告诉你要按时回家吃饭吗?儿子:你看你总是在责怪我!

错置举证

本应该由信息提供者来举证提供理由,却通过诡辩让接收者来举证提供理由。

示例:

推销员:这个牌子的化妆品很管用,你试试看。
顾客:我才不信。
推销员:你不试,怎么知道不管用呢?

6. 证据可信么?

如何判断可信度?

* 证据是什么?在哪里?
* 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你能证明它么?

可信度

支持一个信念的证据越多,该信念越接近真实。
对很多观点来说,没有足够的证据完全支持或驳倒它们,我们必须判断证据的优劣。
断言都需要证据,结论的可信度取决于证据的可信度。

常用证据可靠性

直觉

当人说“常识告诉我们”或“我只知道这是真的”,他就在用直觉作为证据。

* 问题:过度自信。
* 对策:必须谨慎使用直觉作为声明的依据,批判性思考者应当弄清楚由直觉得出的声明
是否有其他类型证据的支持。
* 示例: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作者应该记得自己写过作品的内容。

个人经历

根据少数人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虽然结论有可能是对的,但推理过程绝对是无厘头的。

* 问题:鲜活形象的个案。
* 对策:牢记个人经验让人记忆深刻,以致我们常常把它当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凡事总有例外。
* 示例:如果你没有读过原著,你不可能在写作中引用他们的经典语句。

典型案例

通过对一个或几个特殊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描述来支持结论,以观察或访谈为基础。

* 问题:以偏概全。
* 对策:警惕利用动人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要时刻提醒自己:
“这个案例是否典型?”“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典型?”
* 示例:最近微博举报多起贪官落网,充分说明微博是建立群众监督的利器。

当事人证词

商业信息、影视广告、书籍封底经常使用他人经验证词企图说服我们。

* 问题:伪证以及情绪感染。
* 对策:必须认识到这类证词根本没有多大帮助,除非我们了解证人的专业技术水平,
个人兴趣,价值观或偏见。
* 示例:我郑重向你推荐这种减肥药,因为我朋友使用一周后瘦了6斤。

专家意见

权威专家对特定的问题,比多数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

* 问题:盲从或过度膨胀。
* 对策:更谨慎对待权威观点,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权威?
* 示例:任志强:房价肯定还会涨!

个人观察

一种有价值的证据,是许多科学研究的基础。

* 问题:自我服务偏见或观察误差,眼见未必实。
* 对策:必须警惕不要仅仅依赖一个观察者的观察。
* 示例:在一起抢劫案中,一名目击证人说犯人手里拿着一把很大的手枪,
其实犯人只是拿着一根木棍。

科学研究

在可控环境下进行的观察资料为依据,并经过同行评审,能重复验证结果,结论描述用语精确。

* 问题:容易结论自相矛盾。
* 对策:要认识到研究者的预期、态度、价值观和资助单位期望等,会使他们的提问、
研究方法以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存在偏差,样本范围的广泛性以及随机性,
研究结果不能证明结论,只能作为研究结果支持结论。
* 示例:大量的科学实验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无害。

类比

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假如某一方面相似,则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

* 问题:不当类比
* 对策:
    1. 从多个方面比较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2. 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联;
    3. 当存在与论题相关的相似之处,但没有与论题相关的差异时,这样的类比才是强有力的;
    4. 制造可替代性类比来理解信息传递者试图说明的相同现象。

示例:

* 假如你的手烂了,你会切除它,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消灭搞聚众淫乱这样道德败坏的人。

7. 有没有替代性原因?

替代性原因是一个看似合理、与信息提供者的解释不同,但能说明一个已知的结果如何发生的解释。

替代性原因越多,某个具体替代性原因的可信度就越轻,它可能只是造成结论的一个“促成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同的替代性原因单独看往往都看似合理,也都能就一个结论发生的原因提供能自圆其说的解释,但有些解释看起来更合理。在寻找对某件事进行因果解释的证据时,需要留意替代性原因。

去哪里寻找替代性原因?

* 我能想出其它方法来解释这个论据么?
* 还有什么其它可能的原因会导致这个结论?
* 换一个角度来看,能找到什么重要的原因呢?
* 如果现有的解释是错误的,那何种解释才是争取的呢?

两件事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不能等于可以证明他们有因果关系。

简单归因

问题: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对策:

* 有无替代性原因?
* 是唯一的原因还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有相关性不等于有因果性!

示例:

* 断言:因为银行进入加息通道,所以房价一定会跌。
* 分析:房价下跌因素很多,除了金融因素,还有同期市场需求,国家政策,
投资风险偏好多种因素影响,一个因素变动并不能导致结论成立。

混淆原因和结果

问题:将原因和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互相影响的。

示例:

* 断言:统计100名女性工作者研究表明:容易生气的女人免疫系统就容易受到伤害。
* 分析:答案也许是免疫系统容易受到伤害的女人,容易导致肝火旺盛而易怒。

对共同原因的疏忽

问题:没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示例:

* 断言:统计100名女性工作者研究表明容易生气的女人免疫系统就容易受到伤害。
* 分析:也许容易产生敌意和免疫系统不好都是因为这群调查对象拥有不良的生活习惯,
也许是其它原因(比如高强度加班)导致某些女人容易生气同时免疫系统受到伤害。 

事后归因谬误

问题:仅仅因为B在时间上发生在A之后,就认为B是由A引起的。

示例:

* 断言:每次播放郑少秋拍摄的电影,比如《大时代》,香港股市就下跌。所以存在“丁蟹效应”。
* 分析:丁蟹效应是典型的事后归因,在人分析自己的错误过程中常常会犯这种错误。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是一种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数字使证据看起来非常科学、精确,让人感觉到代表着“事实”。然而统计数据可以并且经常欺骗大家。

出处不可靠,有偏见的数据

示例:

* 中国估计有6750万套空置房。
* 保守估计,中国有3000万性工作者。
* 今年物价肯定涨了3倍以上!

令人困惑的平均数

  • 算术平均数:将所有数据相加,再用所得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是算术平均数。
  • 中数:将所有数据按从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数。
  • 众数:将所有数值按照一定规则分组,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众数。

不仅分辨出是哪一种平均数很重要,考虑数据的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跨距)、数据出现的频率(即数据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示例:

* 我国内公司人均工资收入增长较快。(也许只是领导收入增加较快)
* 随我国GDP不断增快,中国人民平均收入近年来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如果用中数或众数平均数统计,也许是下降)

用不相关的数据证明结论

用正确的数据证明错误的结论。

对策:

* 不去看信息提供者提供的统计数据,问自己:“哪种统计数据有助于证明作者的结论?”,
然后将自己得出的数据与信息提供者的数据相比较;
* 不去看信息提供者的结论,问自己:“这些统计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然后将自己得出的结论与信息提供者的结论作比较。

示例:

* 每1000名消费者中,只有5个人投诉对服务不满意,因此证明这项服务质量很好。
* 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因为国际油价这类资源类产品涨价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

借助遗漏信息撒谎

选择性遗漏一些信息来达到欺骗的目的。比如忽略比较的对象,或使用忽略了信息的百分比与绝对数值,或使用相对数据来夸大可能的风险或收益。

示例:

* 新的汰渍洗衣粉洗衣效率提高了30%。(是和谁对比?也许其它产品更高)
* 现在小区治安越来越糟糕,恶性犯罪率增加了400%。(也许绝对数量只是从1起增加到4起,
而入住人口增加了10倍)

9. 有没有遗漏关键信息?

论证中的信息是信息提供者精心选择并组织在一起的,选择和组织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往往会选择对结论有利的信息而忽略不利的信息。批判性思维者需要问问自己:哪些关键信息被遗漏了?

遗漏信息必然存在:

* 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论据不完整;
* 有限的注意范围,只列出最吸引人的论据;
* 人们具备的知识有限;
* 为了达到欺骗的目的;
* 每个人的视角不同。

示例:

* 治疗方案X将使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减少20%。
(也许本来发作风险就不足5%,减少20%也只减少到4%)
* 我明年的销售目标是销售额是比今年增加500%。(今年我的销售额是零)

如何查找被遗漏的关键信息?

* 有哪些相反的事例、证明或信息?
* 缺失定义: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关键词;
* 缺失价值取向或偏好;
* 缺失论证里提到事实的来源;
* 缺失得出事实的详细程序:问卷的措辞与被调查者的样本质量;
* 缺失或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数据
* 缺失文章中引证或证明;
* 信息提供者是否会从中获得好处。

我们要格外注意被遗漏了的消极观点。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和目标不同,因而会持有不同的假设,导致我们面对同样的理由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注意如下事实:

* 一个特定结论往往只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
    * 何时正确?
    * 何地争取?
    * 为了什么目的或凭什么说它是正确的?
* 别做非黑即白二元式推理,寻找多种结论的可能性;
* 认识到备选结论的存在对解放思想非常重要;
* 不是所有的结论都一样合理,选择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那个结论;
* 好的结论并非完美,如果发现新的证据,要有勇气改变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