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已10多天没冒冒泡了,不太像我一贯的做法,或许是心静得下来了,坦实了点,专注了些,也算是好事情吧。 其实上周有想过要写篇关于学习与教育的文章,只是却早早地夭折在构思之中,还是简单地就这个感慨几句吧,思绪来的时候不留点痕迹,就真如风吹过一样无影无踪了。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填鸭式的灌输,我们只是被动地接收现成的概念和定律,缺少洞悉有关这些概念与定律非常重要的三点:
产生的原因(Why):是碰到哪些问题或想解释哪些现象从而引出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推导的过程(How):这些概念与定律是怎样一步一步被推导与归纳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的场合(When):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这些概念与定律来解决哪些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于是在我们往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灌输下我们一时记下了大量的概念和定律,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失之交臂,顶多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有所锻炼。我们的教育体制期待把这些能力的培养推迟到大学里,可以那时候已经晚了,因为思维已经定型,在惯性的推动下我们已经习惯于坐拥现成的答案。
然而欧美乃至日本教育体制却不同,他们从小学便开始让学生开始解决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答案,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也没关系,可以纠正,但那种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却依然培养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培养与锻炼了全方位的能力。可以这么说,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基本的能力,而在大学阶段,则全方位地学习知识;我们则相反,中小学阶段负责灌输知识,而大学则试图弥补缺失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很有点本末倒置,授人鱼而不是渔,所以我们的中小学生很牛B啊,奥数什么的奖牌不少,可是真正引领科技潮流的却还是欧美。
关于上大学,有这么一个笑话:
毕业时,大学从我身上爬起来,一边提裤子一边冷笑,对我说:
“青春留下,你走!”
我时这才明白:原来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
虽然这是有些嘲讽的味道,但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如果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思维体系,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也差不多是被大学上了。很遗憾我也被大学上了,虽然我也曾自学免修过专业必修课,也曾自习手机编程谋取了第一份工作,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构建与培养是毕业1~2年之后的事情。这时候我只能感慨:要认识自己,所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够开始有勇气反省自己,有时用一点自嘲,让自己变得轻松一点。因为原来的自己是在是太无知与空白了。
对于俺等上班族来说,其实算得上是半条腿踏进棺材的人了,因为前路好像差不多都已经摆定了,直通白头退休(如果退休还有效的话)。想想够恐怖的吧,几十年就一直活在那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格子里。什么理想啊,梦想啊,激情啊,就在日子这慢刀子下一点点地被削平了,磨灭了。
在工作的这么些年里,我不止一次有过重返校园去读个研什么的想法,刚开始我还很认真地思考着,权衡着。可现在我已经不会想那码事情了,绝对不会因为想要充电而去读研。重返校园或读研对工作了的人来说,至少对我而言,最大的诱惑只不过是有大把空闲时间罢了,然时间这东西一如女人的奶,挤挤总会有的,所以这么一想,读研就没什么可以诱惑我的了。
如果时间挤出来了,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心态,那么多生活琐事,应酬,朋友圈,家族圈,感情,娱乐之余你有那个心静下来,坦实地学点啥,慢慢地啃书不?这是个难题,没有方向,没有兴趣,是很难静下来的,整天浮浮躁躁,看起来每天都很忙,可却一年下来却没忙出个什么名堂来,还时不时来几天周期性迷茫症。俺虚度了两年这样的光阴,有幸从业于这个知识高速更新的软件业,有幸有那么多大牛在阳光下树立了光辉敬业形象,并无私地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让我等小草找到了前进的方向。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