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影响力》,这至少是第三遍或第四遍读它了,我也在博客中多次推荐过。在读过诸多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书籍之后,这次重读对书中列举的各种例子和试验背后的心理因素了如指掌,深感又拉近了与当初西奥迪尼写这本书时境地的距离。好书就是这样的牛逼,你知道作者的境界在那里,但你却只能通过充实自己的阅历与见识,一遍一遍的重读,慢慢向作者写书时的境界靠近。
还没二够,就奔三了
某人说:你还没二够,就奔三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三不三,我还真没感觉。记得小时候,三十是个大事,一般都是要办酒席的,我还记得几个叔叔三十的时候办酒席的情景。在儿时的农村,三十岁的人一般都“立”起来了,家庭,子女都有了,且不论在事业/生活上是否真正立起来l了。成长路上,见证了很多叔叔辈的而立之路,而今,岁月无情的年轮终于碾到我了。
大宋末年
借用高中一同学的作文名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宋末年,内患外扰,局势波涛汹涌。话说自艺高胆大的矮凳哥散手之后,江湖中并无王者,江湖管委会遂由东邪水工哥,青帮古月哥,望族子弟帮三方构成。
这三方都非善类,彼此为着长老名额,势力范围明争暗斗。江湖管委会虽然内斗不断,但一般对外口径还算是一致,所以许多暗伤就不为江湖小混混所知也。
再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最近托张迪同学的福,重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请点击链接查看豆瓣介绍),2008年7月我曾推荐过这本小书,绝对值得花一两包烟钱或一块面膜的钱买来阅读与收藏。
张迪同学曾经的公司给员工人手配备一本,让我很敬佩这家民营公司。如果用7个习惯的话来分析,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正是在运用习惯四:双赢的思维在管理员工,员工自身成长了,自然不愁公司不成长。
《巨流河》中的璜壁堂
璜壁堂,是我的老家所在地,虽然在那里长大,可是对她的历史确实一无所知,惭愧。今天在看齐邦媛写的《巨流河》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有关东北中三中学“从汉口逃到湘乡”一节中如下一段:
“父亲多方奔波设法在湖南湘乡永丰镇找到了一座祠堂,璜壁堂。
地方人士答应他,祠堂里可以收容一千个学生。。。。
湘乡是齐白石的故乡,非常具有地方色彩。磺壁堂距湘乡又又几十里路。
在永丰镇,是明朝一支皇族的祠堂。这祠堂大到居然能有近百间房舍。
不但住得下学生,而且能够上课。
我们家则跟家眷一起搬进另一处祠堂:扶稼堂。”
找回使命感,重燃激情!
近来心态非常滴不踏实,不淡定。怎么说呢,就像一个拧紧发条向前冲的人,突然停下来想:这么冲为了啥呢?于是乎,心底疑惑起来,其余的一切依然在惯性的作用下看似如往常一样运转前行。
也许也许很久很久没有过的迷茫阵痛期又要来了。记得当初毕业那阵子每隔几个月就要迷茫一下,那时候是为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该学什么,也就是为一无所有以及不确定的前程迷茫。而现在的迷惑却是人活着为了啥?
那些快消逝的记忆
对于我们来说,近代历史并不遥远,学校教科书并不是我们获取近代史故事的唯一途径,而且学校教科书里面的历史很多都经过粉饰和扭曲。我们的父辈,祖辈们都是很好的历史讲述者,遗留的很多建筑也是很好的历史见证者,只是我们不曾仔细观察和探究过那些历史。现在我们的爷爷辈,父辈们都在逐渐老去,存在他们脑海中的真实记忆也将逐渐消退,这让我很有些紧迫感,觉得应该记录一些他们的故事,一则为纪念他们,二则为还原部分历史。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你知道如何读书么?
这一年阅读了很多书,刚毕业那四年来看过的书的总和都不如这一年多。书阅读的越多,就越发现原来一直不懂得阅读书。原来我们在学校里面所谓的读书,很多时候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信息,虽然有时候也会去自习,那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带些主动性的,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或所读非合适的书籍,往往事倍功半。最近阅读了一些有关读书,思维,记忆,大脑方面的书籍,发现自己的阅读方法一直很原始,被动,慢慢地学着去提高阅读的质量与速度,学着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来,感觉很好,遂成此文。
沉寂两个月的生活与感悟
最近忙了点吧,很久都没好好静下来写点什么了。或许是时间安排的不够妥当,总感觉没什么时间,却又不见得做了什么值得一说的事情,因而隐隐有些焦虑,被压抑的一些梦想反而更加强烈起来。